間中感到焦慮是一種正常反應,能助我們應付一些困難或危險。然而,經常出現過多或不實際的焦慮,甚至影響日常生活,便是屬於焦慮症的一種。
其他較常見的焦慮症還包括驚恐症、社交焦慮症、強逼症及創傷後情緒病。經常焦慮症亦常會與其他焦慮症、抑鬱症併發,較少會單獨出現。患者亦可能自行用藥物或酒精等以圖減輕焦慮,而同時出現誤用藥物或上癮的問題。
經常焦慮症的患者生活在過度的憂慮及壓力當中,即使生活上並無任何特別事情亦可以引發這些焦慮。焦慮的原因可能是日常生活上的各種事情,包括健康、財政、家庭、學業及工作等等。患者對這些事情經常及慣性地感到擔憂;即使明白到自己的擔憂屬過度,仍然難以控制焦慮的情緒。有些患者可能會有較多的痛症或其他身體上的疾病,例如頭痛、入睡困難等。情況嚴重時,可能會影響患者日常活動的功能,例如社交活動及人際關係。
當這些情況出現持續6個月或以上,便可能是患有經常焦慮症。
經常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情緒病;任何人士都可能患上經常焦慮症,包括兒童。在本港,估計約每100人便有4人患病。病情通常緩慢進展,在任何年齡都有可能出現,但以童年至中年之間的一段時間發病率較高。患者往往自有記憶以來便一直處於過度焦慮的狀況。
一些人士可能會有較大機會患上經常焦慮症,包括:
經常焦慮症的確切成因未明,而且因人而異;但醫學界相信生理與環境及心理因素兩者皆有關。
經常焦慮症的患者會經常和慣性地擔心日常生活瑣事,並很難自控。患者會總是預感有不好的事情發生,並同時會無故的出現身體不適,例如腸胃或心臟的症狀,令患者可能只留意到身體上的病徵,忽略源自情緒的問題,令病症隨著時間日趨嚴重。 經常焦慮症的症狀及嚴重程度因人而異,包括:
經常焦慮症的治療,主要透過藥物及心理治療進行。兩者可單獨或聯合使用。適當的藥物配合心理治療,對很多患者而言都能有效處理經常焦慮症。
心理症狀
生理症狀
藥物治療
醫生會因應不同情況及藥物的特性,建議患者使用不同療程,較常用的包括:
1. Alpha-2-delta配抗體焦慮劑
2. 苯二氮類鎮靜劑 (Benzodiazepine)
3. Azapirones
4. 三環素抗抑鬱劑(TCA)
5. 血清素調節劑 /血清素及腦去甲腎上腺素(SSRI/SNRI)
心理治療
治療師透過各種技巧,指導患者處理焦慮,包括使用認知行為療法協助患者:
一些患者可能在接受治療後不久,便認為治療無效而效棄。事實上,治療之所以未見成效,可能是由於時間不足或未有緊遵醫囑用藥所致。而一些患者會需要試用幾種不同藥物或聯合療法,才能找到最適合的療程,因此對治療有耐性是邁向痊癒的先決條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