抑鬱症是最常見的情緒病之一。每六名港人中,便有一人患上情緒病,比率為14.5%,而女性的抑鬱症發病率(2.1%)為男性(0.7%)的三倍。每個人間中或會情緒低落,這些情緒波動並不等同抑鬱,但若超過一、兩星期持久不退,又或情況嚴重至影響日常生活,便要特別注意及尋求協助。
誤解
抑鬱症患者的身體、情緒和思想也會受到影響,大眾或會對此有所誤解,認為患者只要「自己開心一點」就可以「過一陣子便會好」。
事實
抑鬱症跟一般情緒低落不同,研究表示情緒疾病患者的腦部健康出現問題,與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失調有關,故並不能單靠意志控制,更不應認為是患者性格軟弱或放棄自己。若缺乏適當治療,問題可持續數月以至數年,帶來嚴重的心理問題,甚至對健康、生活、社交等方面構成影響。除了患者本人的生活會受到影響,身邊的親友亦會同受困擾。
男與女
任何人也有機會患上抑鬱症。很多人以為只有女性才會患上抑鬱症。其實,女性(尤其是產後)雖然患病的機會較高,但抑鬱症也會出現在不同年齡、性別的人士身上。
患上抑鬱症的男性,可能由於種種原因而不願求助,亦可能嘗試以酒 精、藥物或過度工作以圖抑壓情緒問題,因此容易被忽略。而在男性 中,抑鬱症較多表現為易怒或氣餒,因此身邊的親友可能未必察覺。事實上,男性患者的成功自殺率更是女性的4倍,情況值得關注。
老與幼
患有抑鬱的長者與兒童亦容易被忽略。在長者中,抑鬱可能較常表現 為身體問題,而兒童則可能會表現為一些行為問題如逃學等。
患有慢性疾病之風險隨著年紀愈長及情緒轉變而上升,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,以下慢性疾病患者同時患有抑鬱症的比率為:
3.9%
糖尿病
15%
關節炎
18%
哮喘
13%
兩種或以上慢性疾病
抑鬱症的成因複雜,大部分抑鬱症的開始,都是由於遺傳、心理及環境三者相互影響而成,一旦患上抑鬱症,往後亦可能會無原無故或因為輕微的壓力而導致復發。
抑鬱症的症狀及嚴重程度因人而異,包括:
主要症狀
生理症狀
認知症狀
若您或您的摯愛有多項上述情形,可能是患上抑鬱症的徵兆。若有懷疑,請向醫生查詢確診,並作進一步詳細檢查。
目前,抑鬱症的治療主要有藥物及心理治療兩類。藥物及按病情需要輔加心理輔導的綜合治療,是療效顯著的方法。而一些情況嚴重或無法使用藥物的患者,則可能需要使用電痙攣治療,在患者麻醉的情況下利用電子脈衝刺激腦部。
藥物治療
抗抑鬱藥能調理腦神經傳遞物質,以便患者重新享受愉快生活。患者應注意,抗抑鬱藥需要一段時間才開始起效(部分可能要數星期),因此即使在服藥初期未見好轉,亦不應輕言放棄而延誤病情。
現今較常用的抗抑鬱藥包括: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調節劑(SNRIs)及血清素調節劑(SSRIs)等。療程的長短是因人而異,但醫生一般悃會指示患者接受六至十二個月的治療。
心理治療
由心理學家、社工或輔導員以不同方法,指導及協助患者紓解抑鬱: